译文
祭祀五岳的礼仪与祭祀三公同等隆重,五岳之中,四山环绕,唯有嵩山位居中央。
衡山地处偏远,多有妖魔鬼怪出没,上天赋予南岳神君赫赫神威,让他在此独掌雄威。
山间云雾从半山腰喷涌弥漫,一片迷茫,即便有高耸绝顶,又有谁能攀至巅峰?
我前来之时,恰逢秋雨连绵,天色阴沉晦暗,连一丝清风也无。
我在心中默默祈祷,仿佛即刻有了回应,难道不是因为人正直,才能与神明感应相通吗?
片刻之间,云雾便被清扫一空,群峰豁然显现,抬头仰望,山峰突兀耸立,直插青天。
紫盖峰绵延不绝,与天柱峰紧密相连;石廪峰起伏跌宕,衔接着祝融峰的雄姿。
韩愈的《衡岳》与《山石》虽同出一人之手,且皆属记游题材,却因诗人境遇与创作心境的差异,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。《山石》清丽飘逸,尽显自然之趣;《衡岳》则凝练庄重、古雅厚重,字里行间透着沉郁顿挫的力道,堪称其七言古诗中的代表作。
这首诗作于韩愈被贬连州阳山遇赦北归途中,彼时他途经衡山,借登山谒庙之事抒发胸臆。诗歌以游踪为线索,将写景、叙事与抒情无缝融合,章法井然且意境开阔。开篇六句便以宏阔笔触勾勒望岳之景,起笔超拔不凡,既点明五岳祭典堪比三公的庄重规格,又凸显衡岳雄镇南方的崇高地位,更以“喷云泄雾藏半腹”的描写,点出衡山险峻难攀的特质,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。
韩愈(768年-824年12月25日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州)人,一说怀州修武(今河南修武)人 ,自称“郡望昌黎(今辽宁义县)” ,世称“韩昌黎”“昌黎先生”。中国唐朝中期官员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秘书郎韩仲卿之子。元和十二年(817年),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,从平“淮西之乱”。直言谏迎佛骨,贬为潮州刺史。宦海沉浮,累迁吏部侍郎,人称“韩吏部”。长庆四年(824年),韩愈病逝,年五十七,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为“文”,故称“韩文公”。元丰元年(1078年),追封昌黎郡伯,并从祀孔庙。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。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与柳宗元、欧阳修和苏轼并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倡导“文道合一”、“气盛言宜”、“务去陈言”、“文从字顺”等写作理论,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。著有《韩昌黎集》等。► 445篇诗文 ► 1756条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