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
傍晚时分,夕阳的余晖洒在平静的江面上,泛起粼粼波光。沿江远眺,两岸炊烟袅袅,尽收眼底。
我与友人一同沉醉在这幅动人的山水画卷中,离乡的愁绪仿佛也被暂时抛却。
滔滔江水、漫漫沙滩与峻峭崖壁相连成片,两岸的层峦叠嶂则被沉沉暮霭轻轻笼罩。
我呆呆地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,心底渐渐被深深的悲哀填满。
注释
慈姥矶:地名,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北四十里,突出于长江中。矶,突出于水边的山石。
遥岸:远处的江岸。
安流:流淌着的平静的江水。
平沙:广阔的沙原。
连山:连绵不断的山峦。
客:飘泊在
晋初左思曾言“何必丝与竹,山水有清音”,道出了六朝人对山水的独特美学认知。在他们眼中,自然山水相较“悲音不共声,皆快於耳”的音乐,更能宣泄内心苦楚,带来审美愉悦。也正因如此,六朝不仅诞生了山水诗派,更真正塑造了山水的意境之美,何逊的《慈姥矶》,便是这类诗作的典型。
“暮烟起遥岸,斜日照安流,一同心赏夕,暂解去乡忧”——诗中山水之境与人生之境浑然相通。身处羁旅、满怀乡愁的诗人漫步江边时,眼前骤然铺开一幅轻柔静谧的暮景:蔼蔼暮烟自远岸升起,如清风托着白纱,娇柔朦胧;平静江面之上,夕阳洒下红宝石般的光彩,晚风拂过,波光粼粼。大自然似敞开母亲般的怀抱,轻轻抚慰游子孤独的心灵。
参考资料:完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