朵如葡萄,核如枇杷,壳如红缯,膜如紫绡,瓤肉莹白如冰雪,浆液甘酸如醴酪。
出自唐代白居易的《荔枝图序》
译文果实聚成簇,像葡萄,核像枇杷的核,红色的丝绸,膜像紫色的薄丝绸,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,洁白,浆液像醴那样甜,像酪那样酸。
注释朵: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。红缯:红色的丝绸。膜: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。绡:生丝织成的绸。瓤肉:果肉。莹白:晶莹洁白。醴:甜酒。酪:奶酪。
赏析诗人借用葡萄、枇杷、红缯、紫绡、冰雪、醴酪等可以感知的东西,描写对荔枝具体而形象的感受,比喻自然妥帖,突出了荔枝的特点。
原文
白居易《荔枝图序》
荔枝生巴峡间。树形团团如帷盖,叶如桂,冬青;华如橘,春荣;实如丹,夏熟。朵如葡萄,核如枇杷,壳如红缯,膜如紫绡,瓤肉莹白如冰雪,浆液甘酸如醴酪。大略如彼,其实过之。若离本枝,一日而色变,二日而香变,三日而味变,四五日外,色香味尽去矣。
元和十五年夏,南宾守乐天,命工吏图而书之,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荔枝多生长于巴州与峡州之间。它的树形浑圆,酷似古时用于遮蔽的“帷盖”。叶片如桂树之叶,即便寒冬也保持翠绿;花朵似橘树之花,于春日悄然绽放;果实则在夏季成熟,色泽如丹砂般红艳。果实常聚成簇,形似葡萄;果核如枇杷核般小巧,果膜薄如紫色丝绸,瓤肉晶莹洁白若冰雪,浆液则兼具醴的甘甜与酪的微酸。以上大致是荔枝的概况,而它的实际风貌,比这般描述还要更佳。荔枝一旦离枝,一日则色变,两日则香失,三日则味改,待至四五天后,其色香味便全然消散。
元和十五年夏,南宾郡太守白乐天,命官中画工绘制荔枝图,并写下这篇序文。此举旨在告知那些未曾见过荔枝,或是不知其摘下后三日之内会发
创作背景
此文作于元和十五年(820)夏,当时
白居易在忠州。荔枝出产在广东、福建等省,唐朝时在长江三峡一带也有出产,在北方难以觅到。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(819)任忠州刺史,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,并亲自为之作序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张撝之.唐代散文选注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0:141-142
2、
严杰 选编.白居易集.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4:191-192
赏析
《荔枝图序》本质是为荔枝图所作的说明文字,其核心说明对象便是荔枝。作者在文中巧妙运用“从整体到局部、由外表到内核”的说明顺序,辅以作比较、打比方等手法,既层次分明又详略得当,将荔枝的形态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,让即便未见过荔枝的人也能形成直观认知。
行文之初,作者并未直接切入荔枝细节,而是先以“荔枝生巴峡间”开篇,用一句话简明点出荔枝的生长地域,为后续的具体描摹铺垫背景。随后,笔锋转向荔枝本身,从树形、枝叶、花果逐层展开:先写“树形团团如帷盖”,勾勒出荔枝树的整体轮廓;再述“叶如桂,冬青;华如橘,春荣”,分别介绍叶片四季常绿、花朵春日绽放的特点;最后聚焦果实,以“实
简析
此文开端以“生巴峡间”交待产地;接着对荔枝加以具体说明,由树形及于叶,及于花,再到果实,写果实则从其外形及于内部着重说明荔枝的形态,使用大量比喻,形象描绘了果实的外形、核、壳、膜、瓤肉和浆液的味道;然后简要说明荔枝采摘后色、香、味很难保持的特点;文末点明作序目的。全文语言简洁、比喻生动、层次清晰,详略得当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,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小品。
白居易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《卖炭翁》《琵琶行》等。► 2991篇诗文 ► 1876条名句